你不一定知道:太重是国内唯一可以同时生产铁路车轮、车轴及轮对产品的企业

来源:乐鱼网站冠名大巴黎    发布时间:2023-12-13 02:35:17 1

  原标题:你不一定知道:太重是国内唯一可以同时生产铁路车轮、车轴及轮对产品的企业

  轨道交通,历来是关乎国民福祉、牵动工业经济的一件大事。1964年,正是太重研制了我国第一条车轮生产线的大型锻造设备,为中国铁路前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于那时的太重人来说,直接研制生产铁路轮和轴,还比较遥远:因为太重自建厂时起的生产模式就是单件小批,这几乎成了太重的标签。而铁路轮轴产品是批量化生产的,这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和领域。

  可太重人偏偏最不惧挑战新领域。为了适应批量化模式,为了培育轨道交通产品板块,这里饱尝了迷茫与沉浮、质疑和泪水,但也承载了希望与收获、荣誉和喜悦,最终成为了享誉全国、用户遍布世界的“太重名片”。太重轨道交通人,用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持和努力,为企业批量化生产的创新转型,写下了美丽注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自主权也慢慢变得大。太重人的思想为之一新,迈开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1989年,太重引进了奥地利生产的精锻机,建成年产8万根火车轴的连续生产线,这就是太重历史上第一个批量化产品。此后车轴产品一直收益水平较好,一度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90年代中期开始,太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陷入低迷,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此前,车轴产品的成功,已经让太重人对更多品种、更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充满希望,与车轴相近的车轮产品,很快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太重领导班子开始酝酿讨论上马年产10万吨铁路车辆车轮生产线月,一家加拿大公司,因停产准备出售二手辗钢车轮生产线。到底要不要引进这套设备?太重人面临抉择。一方面,这套设备始建于50年代末,已经服役30多年,故障率很高,也许会带来风险。但另一方面,当时的铁道部正提出要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国家铁路建设,作为批量产品的钢轮,也许就会给太重发展带来转机。

  1995年5月,身在加拿大的钢轮项目组,焦急等待着太原本部的最终决定。14日晚,越洋电话告诉他们:“全厂团组长会议通过了!签合同!”于是在15日,太重与加拿大方面签定了购买二手设备的合同。从此启动了太重钢轮项目,总投资达到了1.45亿元。

  这是当时太重建厂以来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在当时企业十分艰难的时期,人们将它看作是“希望之光、胜利之火、生命线工程”,希望它能带来规模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企业从单件小批延伸到批量化生产的里程碑式创新,对于拓宽企业经营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有很重要的意义。

  1996年春节,来自大洋彼岸的设备运抵天津港,4月陆续运回太重,共装了150节车皮,总共达4000余吨。由于资金紧张,太重人就自己动手建设钢轮,全部设备清洗、安装及土建等方方面面工作,都靠自力更生——轧锻厂负责热线主要设备,修理公司负责冷加工主线机床,工具模具公司负责除尘设施,挖掘机厂负责折断机和热处理设备,安装公司承担基建工作,热处理、减速机、起煤、木模等单位提供工作场地,设计研究院、工艺处、一焊、二焊、动力厂……全厂20个多单位,全部参与到了钢轮设备“修配改”的“大会战”中。

  1997年3月,生产线郑重进入大规模的设施安装阶段,各设备承修单位立即将工作的重点放到了钢轮现场,来自20多个单位的职工,一起在现场加班连点,都在为这条钢轮线奉献着,一派热火朝天的大战景象。6月30日,香港回归祖国和党的76岁生日前夜,太重人战胜了无数困难,终于成功轧制了第一片合格的钢轮。

  正当人们沉浸在喜悦中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车轮生产线反复出现不正常状况,生产不能连续,更没办法形成规模,最少时一年只能生产几千个。这条生产线来到太重后,大家对它是修了坏、坏了修,根本没办法保证生产。

  轨道交通公司现任党委书记、太重车轮产品的“元老”沈志远回忆说,“1997年那阵,全国的企业形势总体上虽说不好,但钢轮市场还是很不错的,之所以遭遇挫折,直接原因是设备老旧,但最终的原因还是我们对批量化连续生产缺乏理解”。

  无论是起重机还是挖掘机,无论是轧钢设备还是锻压产品,生产时都是单台设备、单台运行,就像电路并联,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而车轮产品是多台连线、统一运行,就像电路串联,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极度影响生产节拍。

  这种根本的区别,就决定了单件小批和批量化生产,在生产组织模式、考核方法、管理思维等等方面,天然就要求有巨大的不同。

  “车轮产品是太重从来没干过的新产品,所有管理方法、工艺流程都是从加拿大公司照搬来的。”沈志远说,当时钢轮厂的人员都是从太重各单位抽调而来的,大家对于单件小批熟悉,但是对于批量化连续生产基本上没有概念。

  由于对流水线的集中管理缺乏经验,导致了产量低下,废品率高。再加上当时铁道部对钢轮产品定价偏低,太重对于产品领域不熟悉,使钢轮厂年年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五六千万元之巨。

  当初的“生命线工程”,反而“拖了公司发展的后腿”,批量化探索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条自动化生产线的引进难道是错的?许多人开始质疑钢轮,一些人主张,将这条生产线拍卖出去,不要再继续赔钱。当时,钢轮产品十分热销的马鞍山钢铁公司也派专人来考察,有意向收购这条线,但就连他们也认为,这条生产线实在过于老旧,没必要再投入使用。

  关键时刻,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是清醒的,钢轮的职工也是坚定的。批量化转型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走一条新路,必须付出代价,但更值得坚守。

  1999年,新一届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就果断拍板:一次下拨3000余万元巨资用于技改,对钢轮厂不适应生产的全部热线和冷线实施彻底的改造。这以后的4年当中,集团公司每年都下拨少数的技改资金,以确保钢轮厂的正常运作。与此同时,集团公司继续抽调精兵强将,对生产线进行“完善化改造”。

  现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创民当时就是对钢轮批量化探索最坚定的推动者之一,从始至终坚持不能将这条生产线拱手让人。在担任太原重工总经理时,他三天两头就来钢轮厂调研,与轮轴分公司的班子共同分析市场、一同研究技改方略,鼓励大家扭转思维、用新思路去适应这条生产线,进行一系列管理革新。

  新的管理方法开始在这里大范围的应用。比如说沿用至今的“操检合一”——在单件小批的模式里,操作和检修是分开的,检修的时间,并不耽误其他工序的正常进行。可是在流水线里,一个设备检修,整条线都要停下,整个生产效率就会大受影响。而“操检合一”是一个典型的适用于批量化生产的模式:它让一个工部既有操作职能又有检修职能,统一考核生产效率和车轮产量,设备坏的越少、车轮产量越高,职工收入就越高,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操作和检修扯皮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他们在市场开拓中也大胆创新,终于摆脱了过去以铁路车轮为主的固有思维,由单一产品向多样化发展,工业用轮、铁路用轮全面出击,用新思维打开了新市场。2004年前半年,钢轮仍在亏损,而后半年各项指标就开始上升,到年底一平均,居然第一次止亏了。

  那时的钢轮,终于形成了一整套现代化大型生产线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能源、材料利用率等重要的条件取得突破,设备运转趋于顺畅。2005年,钢轮厂第一次出现盈利,月锻轧钢轮量第一次突破了7000个。2006年月锻轧车轮量就突破了1万片。2010年,钢轮锻轧月产突破了2.5万片,成为了集团效益最好的产品板块之一。

  2007年,太原重工轮轴分公司成立,2009年新建的轮对厂投产。此时,太重慢慢的变成了国内唯一可以同时生产铁路车轮、车轴及轮对产品的企业,也成为了欧洲地区以外第一家获得欧洲铁路产品EC认证的公司。此时,马钢人甚至开始后悔,当初没有收购太重钢轮,反而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后来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十一五”末,随着国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拉动了对动车组列车、城轨车辆以及快速重载货车的需求。虽然太重已经对批量化轮轴产品有了技术和管理储备,但生产线仍然十分老旧,势必不足以满足国家需要和企业发展。

  凭借着对批量生产轮轴的充足信心,太重投资20多亿元,于太原经济开发区建设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项目(太重铁路工业园),在国家和世界轨道交通事业的更大发展中冲在前面。

  2012年10月,太重高速列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项目基地,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车轮生产线锻轧线热负荷试运行,成功锻轧出第一批参数合格的车轮。这条生产线,成为了世界上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程度最高,单线生产能力最大的车轮生产线。来自德国西马克公司的现场总负责鲁道夫先生就曾说过:“这里每个区域的设备都代表了当今世界行业内最尖端的水平。”

  此后,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快速锻造车轴生产线、兼具多品种轮对组装和检修能力的轮对总装生产线年,轨道交通设备实验中心落成,太重铁路工业园全面建成,一流的园区、一流的设备,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树立了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新基地所有的工艺流程、管理方法都是太重自己设计制定的,太重人对于流水线生产的理解,经历了十多年的沉淀,与手中的新设备一起,达到了业界的顶尖水平。他们不断解决了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一系列新问题,以业内罕见的速度推进人与设备的熟悉与磨合,让生产节拍以分钟计算,“十二五”末已经创造了车轮最高月产5万余件、车轴月产1.8万件的历史记录。

  数十年前只熟悉单件小批的太重人不会想到,标准化、批量化的轮轴产品,慢慢的变成了太原重工的核心业务,成立了专业化从事轨道交通业务的子公司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20亿元。太重轨道交通,慢慢的变成了国内外唯一一家覆盖轨道交通全谱系车轮、车轴、齿轮箱及轮对集成产品的专业化研发、制造、检修和服务的大型骨干企业。

  今天,随着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跨入新纪元,为高铁尽快穿上“国产鞋”是太重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随着中国轨道交通“走出去”的新战略,太重轨道交通要守护的,不仅是“装备中国”的责任,更是“装备世界”的荣誉。所以今天,轨道交通人仍走在创新转型的路上。

  2016年7月,自主化中国标准动车组“金凤凰”和“蓝海豚”成功完成世界最高速的动车组交会试验,在这两列试验动车上,就安装有太重集团研发生产的车轮和车轴。太重已经初步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250公里和350公里的动车组轮轴制造技术,未来随着高铁上路考核全部试验的完成,太重生产的动车轮对,就能够直接进行批量供货,在实现动车轮对国产化的同时,形成公司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点。

  同时,在市场之间的竞争惨烈的形势下,太重轨道交通的国际贸易取得重大突破,机车轮、精加工车轴、轮对等高端产品比例增加;尤其是产品在北美、土耳其、印度、韩国、巴西等市场取得了优异成绩,2015年出口订货14亿元,占到了总订货的一半以上。曾在钢轮厂担任厂长、现在的轨道交通公司经理闫耀洲是这样展望“十三五”的:要建设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移动装备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服务、信息+应用企业。而在集团公司“十三五”规划的七大产品板块中,轨道交通也是其中分量很重的一个。

  从一个年产车轮几千片,每年亏损数百万元的产品板块,历经20年,成为了企业转型发展的龙头。轨道交通产品走出的一条批量化发展新路,是太重人不惧试错、创新思维的重要成果。太重轨道交通人在面对一条新路时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守精神,让以前所经历的崎岖,都成为了今天攀登高峰的重要基石。而它所呈现的批量化、智能化发展思维,也让企业一改单件小批的窠臼,为风电、高端液压件等其他标准批量化产品开了一个好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

  无疑,无论是它面对创新的勇气和毅力,还是它批量化的转型路径,都是在今天“二次创业”的征程上,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太重发展所需要的。

  轨道交通设备不仅是太重生产组织方式的主动变革,而且是太重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排头兵,从单件小批型到批量规模化,从蹒跚学步到国内第一,从服务冶金矿山到服务老百姓衣食住行,太重转型之路虽然漫长但卓有成效。太重轨道交通几经重大历史抉择,从连年亏损到盈利大户,从绝境般的谷底到无止境的高峰,从黑暗中的坚守到春天里的曙光,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个大写加粗的“卓越”,彪炳着太重人敢于打拼、敢于奋进的卓然气质。